一、基本情况
自动化专业是我校最早成立的工科专业(1978年),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北京市品牌专业,现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博士学位16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3名。目前有两个专业方向:
机器人方向:面向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在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机器人控制算法和软硬件模块开发能力。
工业物联网方向:面向现代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物流、服务各行业在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的需求,着眼于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在信息采集、通讯互联和控制管理方面的开发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特色培养
自动化专业采用“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为培养特色,拥有北京市级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了多个富有特色的学生综合实践成长平台,在真实工程环境下培养实践能力。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及北京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物理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大赛、挑战杯竞赛、RoboMaster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一、二等奖的好成绩。2018届学生中有30%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
三、场景化实践平台
(1)智能机器人场景化实验室
智能机器人场景化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以智能机器人作为场景,以复杂问题作为目标,是多学科学生协作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教育和创新实践基地。实验室以移动机器人为基础,结合空中机器人、多关节机器人共同构建了多种机器人协同的实践环境。其DreamTeam战队连续三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2015~2017年由全国十六强进入全国八强,并在最终激烈的对抗中取得了全国前六的排位。


(2)“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校园学习中心
2014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过程控制赛项,参赛人数和项目逐年递增,2017年参赛项目涵盖了工业软件、工业信息设计、工业硬件、过程控制、逻辑控制等7个赛项,先后获得了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个荣誉,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三、就业前景
自动化专业属于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宽口径专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机器人等领域都可以同自动化专业挂钩,现代化的农业、国防、城市管理、服务业也都与自动化技术息息相关。近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8%以上。
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向电气工程领域,培养具有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具备数学与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基础、电气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具有多学科环境下分析和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能力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我校电气专业坚持四年专业教育不断线,建立贯通式实践培养体系。我校“电气工程”教学团队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专业拥有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变频技术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电力节能协同创新中心等三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北京高校同类专业中居领先地位。
特色和亮点:
本专业重点研究电力电子变换、高性能电机调速系统控制与设计、电力系统运行等电气工程领域内的具体工业应用,包括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依托校内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在工程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2018年电气专业获批参加《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是北方工业大学获得此项资格的首个专业,为实现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的国际工程教育互认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双培计划”与华北电力大学共同培养优秀学生;和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本科生的联合培养机制,例如与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密西西比大学建立的交换生项目;与密西西比大学、肯尼索州立大学、中密歇根大学、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建立的双学位项目;与密西西比大学建立的外培计划。毕业生可在电气制造、工企自动化、电力系统领域,从事开发、集成和管理工作,就业率居全校各专业之首。

专业介绍:
面向新能源工程及其电气装备制造与研究领域,服务于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和需求,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现拥有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学生毕业后可在新能源发电、电气工程、电力系统等领域的企业、研究所、设计院等单位从事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工作。
特色和亮点:
结合未来电网发展趋势,本专业重点研究新能源发电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技术、由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单元构成的微电网及智能电网运行控制技术,使学生对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两个专业方向有较深入了解,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依托校内外生产实习基地,重点对学生在工程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定位于新能源发电,施行“大类学习,专业分开”,采用“2+2”的培养模式,前两年通识类和大电类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专业课程学习,以保证基础扎实,专业明确;“分层分流,方向明确”,针对不同需求制定不同专业课程组,可满足考研和就业等多种选择。
实施“双培计划”与华北电力大学共同培养优秀学生;和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等国外优质大学建立双学位等联合培养机制。毕业生考研率高达30%,签约率在90%以上。



l 行业背景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增长,交通拥堵、交通安全、能源与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智能交通得到国家高度重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路政管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急需大量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目前国内开设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高校有10余所,北京地区仅我校开设本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l 师资力量
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现有一个专业——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目前拥有6位教授、7位副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北京市长城学者、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北京市拔尖青年人才、3名北京市青年英才、3名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主讲教师均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目前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省部级奖。近年还承担了各类工程项目的研究、设计和系统集成及开发,科研经费累计超过2亿元。本专业教师依靠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程项目经验,整合科研、生产、实践等办学资源,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位居学校前列。

l 教学特色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以我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培养项目”、“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为依托,具备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拥有城市道路智能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城市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北方工业大学——西门子智能交通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建有交通检测、交通控制、交通系统集成、智能车技术、车路协同技术等多个国内先进的实验室,可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学与实验环境。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知识竞赛、主题辩论等环节,提高学生表达陈述、逻辑思维、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的能力;利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与交通团队科研工程项目,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动手能力;在本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国家级、省市级大学生科技大赛、创业竞赛,成绩优异。本专业单独设有学习奖学金、竞赛奖学金、科研助学金、创业基金,获益学生比例达60%。

l 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交通检测技术、交通电气控制技术、交通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技术、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等专业必修课;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城市交通规划等专业选修课。
l 就业前景
本专业与京内外几十家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为课程实践、毕业实习、学生就业提供稳定的渠道。约60%的学生将到城市道路交通、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从事智能交通设备、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智能交通系统工程集成、交通工程设计与工程实施、交通管理等工作,往届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被海信、首发、中建、北京地铁等知名企业录用;本专业学风优良,毕业班学生考研率为30%左右,居学校前列;其他领域就业学生约占10%。
l 出国深造
本专业与美国密歇根大学、亚利桑那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开展学生联合培养、名师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可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便利条件。
